- 相關(guān)推薦
談吃讀后感
談吃讀后感中國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是的,“吃”這個字眼在中華文化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據(jù)說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對外傳播飲食文化。據(jù)《史記》、《漢書》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而鑒真東渡日本更是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到中國的影響。
吃看似很平常,其實卻大有講究。梁實秋曾說,三等人講究住,二等人講究穿,一等人講究吃。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在“吃”上下了許多功夫。而當今社會,中國菜更是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粵菜、魯菜、淮陽菜、川菜、戶菜等,不同菜系,不同的人偏愛。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敝袊伺腼兊姆绞礁腔臃倍,蒸、煮、炒、煎、炸,紅燒、蓋澆等等,色澤鮮艷,令外國友人大開眼界。這些全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先們的聰明才智。
吃,也能吃出家鄉(xiāng)的味道。梁實秋所談的吃,大多是北方菜。從窩頭、菜包、薄餅、溜黃菜、餃子、燒餅油條等,仿佛眼前是一桌滿漢全席,什么菜都應(yīng)有盡有。令人食欲大開,回味無窮。我尤其記得《核桃酪》這一段,“分盛在三四個小碗(蓮子)碗里,每人所得不多,但看那顏色,微呈紫色,棗香,核桃香撲鼻,喝到嘴里黏糊糊、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嚨里去!蹦欠荽蠹曳殖院颂依业臏剀埃诤韲道镳ず、甜滋滋的味道,被他描繪得繪聲繪色,仿佛在眼前般,呈現(xiàn)出美妙的景象。
我想他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回憶就流露在字里行間,對祖國的愛也深深容于筆中,就像《大菜》中說寫的“不管我們這一輩子吃多少回大菜,頭發(fā)也不會變黃,眼珠兒也不會變綠!蔽覀冇肋h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吃的是什么菜,我們最懷念的總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月是故鄉(xiāng)明”,道理就深諳于此吧。
《雅舍談吃》這本書,不僅帶我游覽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了解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更讓我明白了,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最懷念、最熟悉的感覺總是故鄉(xiāng),吃著家鄉(xiāng)的菜,眼淚也會落下來。
《知堂談吃》內(nèi)容概要:該書選編了我國著名文學家周作人的一些精彩隨筆、詩歌。這些作品都有關(guān)飲食文化的內(nèi)容。盡管周作人在民族氣節(jié)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但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確實是不容我們所忽視,F(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是如何以獨到的眼光的品位來論述我國的飲食文化的……
《知堂談吃》讀后感,來自亞馬遜網(wǎng)友:全是半文言,看起來太不輕松。所說的也沒什么趣味。不過是些客觀的陳述而已,感覺太過平淡無味,沒有美食的感覺。雖然寫的是吃,但是還是覺得不應(yīng)歸入美食書一類,歸到隨筆什么的還算合適。個人還是喜歡《雅舍談吃》的風格和感覺,比較輕松,生活氣息濃些……
知堂談吃的讀后感,來自京東商城的網(wǎng)友:讀了好幾本關(guān)于寫美食方面的書,覺得寫得好的有梁實秋、汪曾祺、鄧云鄉(xiāng)、唐魯孫,看完讓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躍然紙上。不過卻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單從食品檔次上說,唐魯孫當列第一,畢竟是貴族出身,吃的好東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頭,食品的歷史流傳變化、做法等等說得頭頭是道。梁實秋位居中檔,他的文章文人氣質(zhì)多,精煉而又幽默,讓人回味的時候不禁莞爾,自成一家風格。汪曾祺和鄧云鄉(xiāng)鄉(xiāng)土氣息較厚,這和他們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汪曾祺少年在家鄉(xiāng)高郵,青年求學云南,一個窮學生自然沒有多少機會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鄉(xiāng)菜,尤其是第一次吃過的食物,多年后仍戀戀難忘,顯得富于生活趣味;鄧云鄉(xiāng)成長與北京,與街頭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緣,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樣的食物,在別的人眼里感覺一般,在他那里卻是無上美味。上面四個人在北京待得時間都不少,他們的文章中關(guān)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來,讓人仿佛看到當年的風物,感慨歷史滄桑變化,有京派傳統(tǒng)。還有一個寫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過我讀過之后,對他寫的食物并沒有太多感覺,反而覺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韻味,好比一杯綠茶,淡淡澀澀。他的文章重點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氣質(zhì)最濃。
【談吃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從文化角度談漢語中吃的隱喻04-27
《雅舍談吃》讀后感(通用17篇)11-25
冰心談生命讀后感|談生命讀后感04-01
談父親04-26
談“轉(zhuǎn)型”04-28
談空氣04-28
談關(guān)愛04-28
談觀察04-30
談嫉妒04-28
教學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