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雨夜的散文 推薦度:
- 春天優(yōu)美散文 推薦度:
- 抒情散文 推薦度:
- 優(yōu)美寫景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緙絲隨想散文
2018年5月18日,參觀了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覽。這里的非遺展品很多。我們主要參觀了緙絲和龍袍。
一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臺類似織布機的機器。一個長發(fā)披肩的柔美女子在飛梭走線。女子嫻靜溫柔。白色棉布上衣上自領(lǐng)至襟一串斜繡的荷花襯托的女子膚色極白。柔和的燈光下,精致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已是賞心悅目,使我們一路帶來的勞頓頓時消散。美的欣賞可以潔凈人的心靈,不是嗎?
墨綠色的百褶裙也是棉質(zhì)的,這年輕女子就如一池春水一般波瀾不驚。舉手投足嫻靜溫潤。她始終是在做自己的工作。盡管周圍有十幾個人在吵吵嚷嚷,她依舊在做她自己的工作,擋板下來,緯線靠緊,明黃色的絲線在潔白的手指尖靈巧地穿越,一絲一線、一條一縷,經(jīng)緯分明呵!
這哪里是在緙絲,分明就是在做一件工藝品。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tǒng)絲綢藝術(shù)品中的精華。“緙絲”又被稱為絲綢的雕刻。是中國絲織業(yè)中最傳統(tǒng)的一種挑經(jīng)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非遺傳承人介紹,緙絲技術(shù)起源于河北定州,后傳入蘇州,在江南一帶現(xiàn)在還有這種技術(shù)。這種工藝不能廣泛流傳下來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皇家御用,主要用來制作龍袍,所以不能在民間廣為流傳。二是生產(chǎn)周期長。展廳里展出的仿制品都是各式各樣的龍袍。一件龍袍兩個人織三年才可以完成。三是家族式的手工工藝傳男不傳女。后來這種家族式的手工藝才傳給女人,F(xiàn)在做緙絲的這個姑娘學了三年才能獨立完成。我們很奇怪這些織品上都是線頭,問他們是不是直接剪掉的回答說,她們有特殊的打結(jié)工藝,先打結(jié)再剪掉。這種織法兩面都是一樣的。我以前見過的很多絲織品,正面光鮮亮麗,反面千頭萬緒。例如:刺繡、十字繡等等。我兒子問她們:如果一人織錯了怎么辦?工作人員回答說:織錯了就不能要了,只能把這一部分剪掉扔掉。我們參觀了一個多小時,那如蓮一般沉靜的女子才剛剛織了牡丹花的一個花瓣,大概有兩三厘米這么寬了,看來這確實是一件相當耗費時間的工作了。很需要耐心和信心。誰?可以十年磨一劍!誰?可以織就霓裳雅韻!誰?可以做大國工匠!
曾經(jīng)一集不拉地看過大國工匠,他們都是用時間去做精做細一件事情。是的,這種匠人精神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的。誰?可以十年如一日!誰?可以持之以恒!誰?又可以在漫長的'路上坐地住冷板凳!
十年才可以織就一件成品,沒有恒心和耐心是難以做得到的。是的,有些事情的確需要坐下來一點點去做,尤其是寫作長篇小說。越來越發(fā)現(xiàn)那些寫作長篇小說的人都具有的就是恒心和耐心。漫漫長路,只是開始,文字就如蠶絲一般,抽絲剝繭,織錦成文!這一路更是對心境和體力的考驗。所幸的是,一路走來并不孤單,有一種懂得始終伴隨左右,一生何求?生而為文。
看到一些成品。第一件:黃色朝袍。其上繡有:山、海、太陽、祥云、水藻等飾物。衣服早在三皇五帝有雛型,成型于周朝,周天子梳理章服制度,一直延續(xù)至清代,可以說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為了區(qū)分等級和禮儀,只有皇帝可以用黃色。清朝的朝袍只要看滾邊就可以區(qū)分是那個季節(jié)應(yīng)該穿的,絲綢在春夏秋穿,毛皮是冬天穿的。
第二件:龍鳳同合袍(紅色)。皇后結(jié)婚時穿的,其上繡有葫蘆、蝙蝠、吉祥符號等。第三件是珍珠龍袍,所有團龍、行龍都是用米粒大小的珍珠盤繡而成。第四件八寶龍袍(明黃色)。這是一款常見的龍袍。所有龍都是金線,純金金線盤繡而成。展廳還有幾件龍袍,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是華章,件件都是藝術(shù)品。
一個多小時,穿越歷史,站在歲月河流之上,品味的是服裝的滄桑變化,天地悠悠,時空遼闊,延續(xù)和傳承下來的豈止是這非遺?
數(shù)千年前,刀耕火種的先民們,有了自己的服裝,如此延續(xù)發(fā)展變化,無論材質(zhì)如何變化,外形如何變換,它的功用仍然是“服裝”。也正是這個功用,歷經(jīng)千年風霜,行龍依舊,飛針仍在。于尋尋覓覓之中,倏然發(fā)現(xiàn),能夠留下來的永恒的無外乎兩個字:功用!
【緙絲隨想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散文橋的隨想散文06-19
青春隨想散文01-09
枯葉隨想散文06-16
雨的隨想散文06-25
家園隨想散文06-25
走路隨想散文06-28
空中隨想散文07-01
少年隨想散文06-30
有關(guān)隨想的散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