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的秦長城散文
烏拉特中旗烏不浪口北,約一公里處,乘坐的大巴正在海五公路的引導下北上翻越峰頂離地面不過三四十米高的烏不浪山,路東的一個高坡頂部剛從眼中落幕,一塊矗立著約一米多高的東西向石碑,便迎面閃現(xiàn)于眼簾。
看上它的第一眼,那中間的紅字便緊緊地吸引住了我的明眸。我單只眼的裸視力雖然達不到一點五,但是那石碑離我的經過處也就大約二三十米遠,那紅紅的告知我還是能很清晰地解讀出來的,字體的橫豎道、拐彎道均足有一指多寬,字跡雄厚,遒勁。石碑南北兩面,均雕刻著:秦—長—城。
我只是多次路經此地的一過客,對此地的風物、人情及歷史了知的都不多。尤其是,對此地歷史所知的匱乏,讓我甚感驚異,如此平緩的草原上竟然也有長城!此前,我攀登過的八達嶺長城,和照片上、電視電影畫面及連環(huán)畫上所看到的長城均是矗立在崇山峻嶺中。而且,于此所見的長城,就是亙古更久遠些的秦長城,立馬激起我睜大了雙睛,瞬即便將欣奇的目光都凝注于去尋找那令人幡然起敬的神圣之墻。眼睛去尋兒的同時,心中也在猜想,或許,此地曾為秦國的后花園,因為它的正南方幾百公里外便是陜北的榆林,陜北是三秦(初期秦國)之地的一部分,修筑此段長城,顯然是為了抵御強悍的北騎匈奴。
順著那指示牌往東尋去,在那指示牌的腳下,是成東西向蜿蜒的一段長城遺址,遠看著像是僅有一米多高的殘垣斷壁漸漸隱沒于東邊波狀的`山巒蜿蜒之間,不遠便與攜伴著它的山塬渾成灰蒙蒙的一片。大約兩三千米后,便不能續(xù)接于眼底,為此也就無從去揣摸它的距離,若是與遠處的長城都對接上了,那可能就是萬里,一直延伸到遼東那里。不過,此處的秦長城顯然是特指的,后來從網(wǎng)上搜到的資料說,這段高原上的秦長城東西約兩三百公里。
難道,僅是路東有嗎?透過茶褐色的車窗玻璃,往路西的矮山半腰以上瞄去,好像它早已是了無印跡,為何不向山半腰以下瞄呢?因為長城向來很少有筑在山底的,憑高才便于防守和御敵。其實,據(jù)后來查知的歷史資料說,往西更遠處,現(xiàn)在還殘存著秦長城的遺址,不過,于此是看不到的。
此后,每次路過此處時,都要特地去留意這個指示牌,以搜尋這里的秦長城,看看能否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不過,每次的印象基本一致,還只是那一個指示牌,還只是那一段不動聲色很鐵青的墻橫成一道不很突兀的屏障。有時也真奇怪,這秦長城的顏色為何至今還保持著本青色,因為不少地方的長城都早已被歷史的風風雨雨把青打磨去了不少,而這秦長城的那本青卻是鮮鮮的,與腳下的褐黃地皮相比,它渾身還通透著洇濕氣,背影看上去還濕滋滋著那,很快那青就會成為你的一個謎;蛟S,這個謎會轉瞬即失,但當你再次路過,再次看到,甚至是再次想到它時,那個早已砌刻于心的謎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現(xiàn)于你的腦際。
在這里雖然看到了秦長城遺跡的提示語,但是你要尋找它的遺跡實體,就不會像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一樣,只要有的,你隨時可以拿取;想得到謎底,就需要你,去尋兒出,能讓你可信服的論理和依據(jù)。它呈現(xiàn)青本色的緣由找到了,可能與朋友的下面之說是一個同本源的。
懷著對長城的崇敬,和瞻仰之心,本想找機會去那里留足,可一不十分相熟的當?shù)嘏笥颜f,你眼中所看到的遺跡,都是模擬的,是幾年前才復建的,那里的原本色早已很難察到。未翻修時,它的高度幾乎都已貼著地皮,那里稍高點的毛草棵都能把它罩著了,為了打造旅游景點就來了個翻建。該朋友曾在它所屬的德嶺山鎮(zhèn)上工作過好幾年,他的翻修說法的確是不假,因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我也搜到了幾年前曾對它進行過加固保護的消息。
從戰(zhàn)國時代的圈地方位來說,這里原本應是趙國的后花園。據(jù)《史記?匈奴傳》所載,趙國的長城東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內),中間經過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為止。此地屬于烏拉山系的北邊沿。
至于它是屬秦,還是姓趙?我還真沒仔細研究過,按地理方位來說,屬趙有點可道,此地歷史上歸趙的時間應早于屬秦,不過,與秦的方位也有點可遙呼著,并且后來秦還統(tǒng)一了中國;蛟S,稱其為秦的,歸隨于趙的,都沒有錯,網(wǎng)上搜尋到的歷史資料說,那里的秦長城不少都是對趙長城這個底座的加高。屬趙,指的是其前身或是基座,姓秦應是秦統(tǒng)領趙后,對該部分長城又做了修高。名字的更換,也是歷史變遷的使然,更后的名字也諭示著后來者為上,也更強大。古老遺跡的存在需要一種安靜,我的拜會可能要打擾到它,更是因為那朋友消極式的告知打消了我不少的情趣,不去也吧。即使是留些未能一睹的缺憾,也未嘗不是一種欠缺之美。
無需人人都說你真美,只要你能成為一個美好的回憶,或許,就真的是你最美。
或許是,孟姜女哭得太驚天動地,把這里的秦長城也給哭倒了。盡管孟姜女尋夫的故事沒發(fā)生在這里,但或許是它的傳導力太驚異,隨波逐倒連累塌了這里。其實,它是常年累月地遭受自然的噬吞、風化,且無人給它修復因抵御自然侵襲而受了傷的軀體,以至于它只能無奈地漸漸隨著風吹雨襲坍下去,幾乎能被蒿草掩沒。
自漢朝大敗匈奴之后,元氣被大傷的匈奴向西一路遠遁至他方,最后到歐洲多瑙河流域那里馳騁,建國去了(今天的匈牙利是其后裔)。自徹底打敗元朝及北元,明朝建立早期,尤其是漠南蒙古部落的歸附及定居于河套平原后,明朝北部邊疆的威脅主要來自于位于東北部(今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等)的女真部落,即后來的清朝,明朝的軍力也側重于應對清朝的屢屢侵擾。伴隨著軍力轉移的同時,明朝在此前數(shù)個朝代所修建長城的內側修筑了更加堅固的新長城(我們今天多半時間所說的萬里長城),外部長城的御敵之用漸漸消退。此地域的長城為此也就慢慢地被冷落,任其在風割沙削中將軀體一點一粒剝落,將個頭侵蝕剝脫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浸沒于山塬之腰間。
那才扶起的青磚色長城,看是今日的行徑,與歷史的天空還隔著千瘡百孔。
在不少人的眼中,一時三刻,它的巍峨是難以扶起。因為才壘砌起來的城墻,雖然也是青色,灰色,但它是突然間冒起在地上的,似有做著的舉措。修復原貌不只是為了招引游客,也更是為了警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長河的沐風淋雨。
扶起的長城是青的,留在心中的長城卻是紅的。
它的巍峨,不應只在于眸,而更應是在于心。
在印象中留下了,秦長城那紅紅的雕痕,只是歷史上的一紋脈。真正的長城,應該永久地矗立在一個民族的心中,因為眾志成城,且眾志之城更加堅固、殷紅。而這個眾志,不應只是在面對危境之時,才凝聚于一起,更應該結城于事前的底氣、銳氣和魄力,讓虎視眈眈者越雷池半步的企圖都不敢妄有。
富國強兵,先進的科技生產力,并舉,才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妄為;手中的利器,心中無比的剛毅,目光中勢不可擋的銳利,才是真正能折強擄之氣魄、征服外強之心的長城之魂。
【紅紅的秦長城散文】相關文章:
秦長城遺址 -資料01-01
秦牧作品_秦牧散文01-10
內蒙古秦長城 -資料01-01
遼寧朝陽燕秦長城介紹 -資料01-01
紅紅的酸棗苦澀的夢散文06-17
秦家宮闕已成塵散文07-01
內蒙古秦長城段導游詞04-10
走讀野長城散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