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屈原的議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屈原的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1
屈原不是賽艇運動員,卻在汨羅江中劃了幾十年的船。水流很急很湍,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越來越與屈原作對。終于有一天,他放棄了,停下槳,躍入江中。
汨羅江,自古以來人們都是這么喚它。如果只是區(qū)區(qū)一條江,我相信屈原多喊幾個幫手是能逆流而上的。只怕是,招來尼米茲級航母(不擱淺的話),也無法與這水流抗爭。因為,這水流,其實代表了一個時代。
中國也可看作沒有歷史。哪怕戰(zhàn)國也好、明朝也罷,同時代的商鞅被車裂,袁崇煥因反間計以致凌遲于市,這些都是沒有過去的歷史。屈原覺得累,那是因為他遭遇到了時代的阻力。
使屈原能孤身奮戰(zhàn)如此之久的,是他的愛國忠心。譬如陳平、韓信,原本是項羽手下,一看跟他干沒前途,遂轉(zhuǎn)投劉邦。而屈原是只會呆在楚國的。他認為自己是楚國貴族后代,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理所當然。也就是說,無論當朝國君如何昏庸無道,比日后阿斗還要像稀泥,他都得盡自己規(guī)定的義務,輔佐君王。
這就造成了麻煩。面對賢君,有屈原如此大臣,那自然良性循環(huán)、國泰民安,屈原自身價值也能得到實現(xiàn)。但是賢君難逢、小人常有,只要君主判斷稍有不慎,小人乘虛而入,屈原就更上下受敵了、這和作戰(zhàn)類似,歹徒開槍肆無忌憚,警察確受諸多法規(guī)的限制。敵在暗我在明,讒人間之,閑話一多,屈原的政治斗爭就失敗了。
漁父的話若換個角度去理解,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順應時代”。依舊是前文所說,敵暗我明的情況下,警察會利用臥底、線人、帶罪立功等聽起來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來達成目的。同樣,屈原站在那兒,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頻頻提出對國家有益卻明顯觸動貴族利益的改革方案,怎么能不成為眾矢之的?
范增雖有才能,遇上項羽這般人,越是直諫,效果也就越差。屈原若能稍稍隱藏一下自己的立場,暗中改革,興許會有成效。
但最終屈原投江了。
他的死留下了什么呢?端午節(jié)?粽子?端午日人們賽龍舟、抓鴨子,不亦樂乎;我面對餐桌上時常出現(xiàn)的糯米食也再難聯(lián)想起屈原。他的如此行為導致失敗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是必然結果,但失敗并不等同與自殺,別的出路也是有的。反而,他的死無形中助長了只圖利益的官員的囂張氣焰。
我更愿相信屈原是累了倦了失去動力了才放手的。因為若是他企圖通過自己的一死換取世人的覺醒,那么他多半會大失所望。楚國滅亡,隨后兩千年間,只有更渾濁的江水,猶如一條條墨流。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2
屈原是一個值得佩服的人。試問中國四大佳節(jié),春節(jié),那是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清明,那是祭拜死去親人朋友:中秋,那是與家人團圓的難逢佳節(jié),而屈原一個人,就能為紀念他搞出一個端午……實在是,太厲害了,前無古人!我不佩服行嗎,華夏幾千年,屈原當真影響地深入骨髓啊。
屈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他文采斐然,一人引領千萬騷客,為人極為正直,與惡勢力抗爭決不妥協(xié),更是一個一生盡心為國的偉人,無論是“王甚任之”還是“大困”,對祖國永遠是一個堅貞不移,至死不悔。就是這么一個有治國之才,愛國之心,剛正不阿的浪漫詩人。
但,他并不值得我學習,做榜樣。
屈原是一個迂腐的人,他的“忠”,我的確佩服甚至仰望,但那不過是“愚忠”!巴跎跞沃睍r盡忠,無可厚非;但當整個王公貴族開始反對你,拋棄你,明明有康莊大道不走,依然一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shù)錢的模樣。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边@句話,這些儒學倫理戰(zhàn)國之時還沒有盛行,正是這位偉大的屈原屈大詩人屈大忠臣,將這種忠君報國,存君興國的“偉大”“正義”的思想毫無保留深深的填入了這“更偉大”“更正義”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中。試問:孔子所說,仁義禮智信,何來忠字?
就這樣屈原的故事成為美傳,中華美德,永垂不朽,成為一代代帝王的統(tǒng)治工具,成為萬千百姓的道德楷模,成為人們過佳節(jié)的紀念對象!沒有這忠君報國的汨羅一跳,也許,只能說也許,岳飛就不會慘死風波亭,直搗黃龍未必沒有可能,不會有那么多的英雄不能戰(zhàn)死沙場而死于帝王陰謀的悲。∏你枇_一跳,不管本著什么目的,什么初衷,他本想狠狠震驚一下警醒一下祖國也好,不忍看到楚國江河日下的悲劇也好,或者是干脆一了百了的消極逃避也罷,他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空前的!這樣的偉人,他本身的人品越好,為禍卻是越大!壞人為禍,為禍一時,為禍一世:好人為禍,為禍一代,為禍一民族!好人的“禍”——那些好人有意無意的光榮事跡,成了帝王們俘怒蒼生的王牌,帝王們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人人盡而忠之,這種“忠”,當事人認為很偉大,世人亦然,唯有帝王風輕云淡心中一陣不屑:不過一條忠誠的狗罷了!
這種可怕的現(xiàn)象,兩千多年不止!
屈原是冤枉的,他的君子品行的負面影響,任汨羅江水流干也不會知道一分。就讓屈原安靜一下吧,少講講他的“傳世美德”,讓它成為一個值得佩服、尊敬而不是一個被效仿,被榜樣的人!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3
屈原是個薄臉皮的人。
不得不承認,有的人是受不了一點世俗的沾染的,同時他希望受到命運的青睞,與同樣的高潔之士結朋交友。當以上兩條愿望一條都不能實現(xiàn)時,清高的屈原也就決絕地離開了他認為的骯臟世界。
姑且不論這死是否值得,單是這勇氣就足以讓后人尊敬。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它表明自己是揀枝而棲的鳳凰,不能混混噩噩度世。
屈原投江的心境應該是極度悲涼的,應該是冷靜的理智的,也是深思熟慮的,絕不是一時之沖動。既然已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那么何必性急?再看一眼楚國的大好河山吧,這是我的先人開辟的地方。秋風蕭瑟,西風漸緊,遠處的蘆葦與近處的蘆葦攜起手撐開了一張秋天的網(wǎng),把整個人的愁苦攢緊,濃縮成一顆異常柔軟的心,這心一旦溶于汩羅,便把整條江水都染得苦澀,而水又是一脈相通的,任意一瓢水,都使楚人想起家國江山,想起不可攙回的結局,涕泗橫流。
事情已經(jīng)過去兩千年了,代代傳,傳代代,再加上喜歡“盲目愛國主義”的統(tǒng)治階級的宣傳,于是屈原就成了所謂愛國的典范。
人們不會指責屈原的愛國,雖然那是更重視個人而不是更注重國家的時代,那是一個哪里有幸福哪里成就哪里就是家國的朝代!傍P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像屈原這樣為出生之國而死的不多。
接下來我要談談屈原的觀點問題,在屈原看來,只有鳳凰之類的高潔鳥類才能發(fā)表言論,庸鳥安分守己便是;駿馬是不必繩子拴的,跛驢當然是要干活的。讀到這里,我不禁為庸者叫不平,我同意給天才以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但同時也應該尊重庸者,其實對庸者、對弱者的關注與尊重更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人性美。中國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精英文化,從“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食盡人間千鐘粟,鳳凰何少爾何多”,說的仿佛都是陽春白雪不能與下里巴人來往交心。
從一個屈原,其實可以看出人格的堅守、家國的選擇、傳統(tǒng)思想的弊病等多個問題,不同于司馬遷的爽然自失,我倒是豁然開朗了。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4
擺在屈原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與世推移,另一條則是堅守節(jié)操。屈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二條。
走到這一步,他需要極大的勇氣:他需要拋棄的是他的生命,他的國家。他已經(jīng)清楚地認識到,曾封他祖上為“屈”的那個家族血脈已經(jīng)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敗。曾經(jīng)侍奉的那個又蠢又荒誕的王最終竟要死在他國;新立的王又變本加厲,不但不再詔用他,反而加他貶得越遠越好。作為一名忠心為國的臣子,還有什么好說的呢?不再為之而“屈”,只能投入自己幻想的那個世界中。按照禮來說,臣子未盡忠,這是大罪,屈原也心懷這種想法,即使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那片凈土中,也不會掩蓋自己內(nèi)疚與罪責之感。這就是堅定地一心為國的代價。堅守著那個崇高的志向,那份痛苦誰又能知呢?
而放棄卻只在一念之間。漁父與屈原對話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雖無法考證歷史上是否真有如此一回,卻又從側面表現(xiàn)出,當時的“圣人”們經(jīng)常是與世推移的!笆ト恕眰冿h然于世,過著最初的道家原型的生活。出事入世,隨心所欲,內(nèi)心中空空如也,無欲無求,也能成為一方“圣人”,此樂何及!放棄操守正如洗澡一般簡單,一轉(zhuǎn)眼,心中都被沖走,毫無保留。這在屈原看來,是永遠不能接受的。“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多么有氣勢對理想告白!內(nèi)心被這樣的想法包圍,又怎么會想著茍且偷生呢!茍且偷生又怎能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呢!寧愿在絕望中保全自我,也不會去做一名放棄道德、昧了良心的佞臣。
屈原把這一切看得如此透徹!爸也槐赜觅,賢不必以”,忠賢之士也會生不逢時。既然自己無法貢獻自己的力量,那么沉入那不再會絕望的世界也比茍且又內(nèi)疚地存于世更有意義。對未來抱有信心的人一定是會選擇堅守的。
在他之后的幾百年,諸侯混戰(zhàn),不再太平。直到司馬遷所處的漢朝建立,局勢才穩(wěn)定下來。而與屈原相隔甚久的司馬遷也與屈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受了宮刑的他,堅守意味著守住志向,而放棄此時卻變?yōu)榱怂溃懒司筒挥檬苓@么多的苦了,便解脫了,但這又有什么意義呢?前人屈原正是因為覺得飄然于世無法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才自沉汨羅,此時司馬遷只是以一個近似宦官的卑微身份,犯的又是恥辱之罪,人皆輕之如鴻毛,又怎能輕飄飄一句“不想活了”就斷送寶貴人生呢?這樣的人生是堅守還是放棄,便一目了然。面對災禍,司馬遷最終明了生死之義,堅守住他作為一個史官的價值。
更遠一些,我想到了意大利的布魯諾。直到被燒死的那一刻,當狂風卷起烈火,一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來世界會了解我的價值的!”使頑固者們戰(zhàn)栗。堅持真理,堅定自己的原則,放棄一切向教會低頭的機會,他在歷史中的功績永世傳誦。
這就是人類偉大的先人們所做的一切。面對現(xiàn)實的沖擊,堅持自我,永遠不放棄,才能走得更遠。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5
在我印象里我一直都知道屈原這個人,和他的《離騷》,也僅此而已,從來沒讀過。不過,其實我還知道端午節(jié)吃粽子也是因為他。我到了學《離騷》(節(jié)選)的時候才真正對他有所了解,但也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愛國如何志向高潔。但這些也只是從書上或聽說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來的。讀《離騷》時我唯一的感覺就是他很自戀。
但到了最近學的《屈原列傳》,我覺得我了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還是不夠深刻。最起碼我現(xiàn)在了解了他的才華非同凡人,人家自戀點也是有資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為他自戀,而是極力表達自身還保持的高潔的情操,不愿與世俗同列。最讓我敬佩的其實是他最后的投江自殺。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對氣節(jié)十分看重,對于原則不會做出一點讓步,當現(xiàn)實與自己所堅持的某些東西沖突而又無力改變時,他們往往選擇死而不是妥協(xié)地茍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當自己不被信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一步步衰弱,他沒有背叛它,而是以死表明對它的熱愛。有些人認為這樣太不值,也太固執(zhí),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更適合這樣的情境,而不是抱著石頭就跳進去了。
可是我個人覺得他的選擇更加令人佩服。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自己的信念,對于有些人來說這一個信念是他們活著的唯一支持力。當我不能堅持我的原則,我的信念時,生活于我已不再有意義了。這讓我想到原來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對他們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會妥協(xié)。信念已變成信仰,為它而活或為此而死都在所不辭。
屈原也是如此。他堅持自己的高潔,對楚國的熱愛。當小人當?shù)溃瑧淹醪辉傩湃嗡麜r,他依舊忠心耿耿。當楚國拋棄了他時,他卻沒有放棄楚國,仍日日心系懷王,心系楚國人民。當已無力回天,他選擇用死來表達自己的痛和對楚國的愛。你當他是固執(zhí)吧,可正是他的固執(zhí)成就了他。他的高潔孤傲傳誦至今,他的愛國之情讓歷代人所贊誦。
世人皆濁,我只有以死來保守我的原則。這是一種氣節(jié)。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這種氣節(jié)。似乎在讀古文或了解歷史的時候總能遇到這樣的或相似的人。他們的這種品質(zhì)吸引我想要了解他們,并敬佩他們。似乎這樣的氣節(jié)在如今不再有,這也是他們的時代更加令人神往。這應該就是我們不斷探尋、追隨古人事跡的原因吧,正如屈原,總能有讓我們的心為之震顫的地方。屈原用死捍衛(wèi)了自己的氣節(jié),自己的原則。我們因而敬佩他,緬懷他。
因為人,總要有原則。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6
我覺得屈原是一個很固執(zhí)的人。
屈原與楚懷王同姓,是楚國的王族。因此他只向楚國效忠。這并不是他的固執(zhí)。我覺得這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屈原可能認為,比起美好的生活、豐厚的俸祿,他更想讓楚國強大。即使自己在楚國的`政治舞臺上展示不出什么功績,但能幫上忙就好。這很可能是屈原的想法,是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途徑。屈原真正的固執(zhí)在于,他太相信懷王,相信懷王總有一天會醒悟,他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使懷王醒悟。
為了使楚國強大,屈原努力展示他的才華,終于可以讓懷王“信任”他。但朝廷中有更多的人更注重名利,于是他們向懷王進了讒言,屈原一下子就被懷王拋棄了。我覺得屈原應該是很明白的。如果懷王真的信任他,那么就不會因為一兩句讒言就疏遠他。只有不了解周圍人的皇帝,才會隨意聽信他人的讒言。屈原應該已察覺到,懷王有多么地不重視賢臣、不關心周圍的人。但他固執(zhí)地認為,這些都是小人干的,是小人使懷王聽不清、看不透。即使被懷王疏遠拋棄了,屈原依然愿意相信懷王。
張儀詐懷王事件發(fā)生時,屈原已被罷黜,不在官位上。他雖然不在懷王身邊,但仍然得知了這件事。屈原看著貪心的懷王又做了蠢事,他只進諫了一句話:“何不殺張儀?”雖然只是一句為時已晚的話,但足以顯示出屈原的忠心和明察。
但懷王直到最后,都沒有聽屈原一句話。秦昭王要和楚聯(lián)姻,要讓楚懷王前往武關與秦相會,這是何等危險的事。楚國大將已接連損傷,秦國又是虎狼之國。屈原最誠懇的諫言懷王沒有聽,導致最后,懷王客死他鄉(xiāng)。
屈原被懷王疏遠而寫了《離騷》。這時,他的心情不是憤怒而是悲傷。這就是他對懷王固執(zhí)的最好的證明。他“忠而被謗”卻仍相信懷王,而懷王又恰好是個不會任用賢臣的無能之王。屈原的這份固執(zhí)幾乎沒有任何的意義。
屈原執(zhí)著的是對象——懷王,并不是一個賢明之人,那屈原就不應該對自己如此執(zhí)著,他明知他自己的“懷瑾握瑜”懷王根本看不到,但還是固執(zhí)到底。要在懷王的統(tǒng)治下救國,這不僅僅是不同流合污能達到的目標。如果屈原能不對楚王,不對自己那么固執(zhí),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說不定最后的結果會有所不同。作文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7
我總覺得屈原之死實在是不值得。我對他所做出的事情表示理解,但是對于這樣的極端做法我并不贊同。
屈原本人自視甚高,這點結論從《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兮”“肇賜余以嘉名”“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這些話中可以輕易得出。一個“知識分子”,清高是正常的,過分的謙遜才是不必要的,這樣既沒有魄力,也沒有大家風范。他的理想也很美好,“不撫壯以棄穢兮,來吾道夫先路”。他雖然有這樣的理想,也具備這樣的才干,可是沒有遇上“圣主“,在楚國日薄西山之際他投江自盡,但這或許不值得。
首先,我對“秦滅六國之時,楚是最冤的“這一論調(diào)持有否定態(tài)度。既然是諸侯割據(jù),那弱肉強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楚懷王夠傻,做出來的事情夠離譜,也不懂知人善任,最后落得個凄慘的下場就不能算冤。這樣的國君領導的國家,不被滅掉才是對其它國家不公平的事情。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屈原這樣的行為,雖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對楚國民生疾苦的感慨,但是沒有脫離愚忠這一范疇。
他大可以如管仲所言“不蓋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痹诋敃r,謀士效忠于不同的諸侯王是很正常的事情。改革政治不是件易事,不流血的改革更是難上加難,在君主不重用時想憑一己之力改革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他真的愛這片土地,愛這里的人民,就應該另尋圣主。助其以更少殺戮的方式奪下楚地,減少戰(zhàn)爭和不必要的傷亡才是良策。他一死了之,只能說明其境界未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地步。這里為宋榮子抱不平,為什么他這樣的人卻沒有名氣。當然,這是庸人自擾,宋榮子本人是不會在乎這些的。
不是為明君,那么效忠國家就沒有了意義。如伍子胥一般被殺的臣子還少嗎?他愛的應該是國家、土地、人民而非其政治和國君。既然如此,投靠其它國家似乎就不是什么壞主意,畢竟這樣對人民或許會更好。
無論如何,屈原最終選擇了死,留給后人一個值得回味的題材。沒有人會知道,站在江邊的屈原究竟想到了什么,或許他有了足夠的理由去死只是我們不知道或者沒有想到而已。所以不過是從個人自由還是從他本人的現(xiàn)實處境出發(fā)來說,我們都是不能對他的死做出任何客觀評價的,我們所說的一切論斷都帶有因自己的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主觀性。
屈原的寂寞我不懂,也不想懂。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屈原的議論文(通用7篇)03-07
關于屈原的作文800字01-16
《屈原列傳》03-15
屈原廟06-23
屈原《離騷》賞析 -資料01-01
屈原作文550字10-06
關于孝道的議論文03-31
關于誠信的議論文03-09
關于堅持的議論文03-08